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中国影像方志》: 拍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发布时间:2024-08-09 12:11   浏览次数: 次   作者:leyu体育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河南卫辉比干庙。

《中国影像方志》节目组 供图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在中国,有句话叫“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国史、方志、家谱,这些典籍资料共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而地方志承上启下,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等,形成了独特的方志文化。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热播的《中国影像方志》打破自古以来用文字记载县志的方法,创新采用了一种以纪录片影像记录县志的新手段。

《中国影像方志》总导演罗安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作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中国影像方志》试图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而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弘扬中国5000年来的优秀文化。”

让县志走进百姓视野

我国自古就有着独特的方志文化,用地方志的形式记录各地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地理风物、风俗民情等。每隔几十年,各地都会续修地方志,记录这些年来当地的发展和变化。地方志文化和乡土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015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决定打破自古以来用文字记载县志的方法,开创一种以电视记录县志的新方法,以镜头作笔,为中国所有的县和县级市撰写百科全书,并上升到国家文化影像工程的高度来传承方志文化。最终由中央电视台立项,并成立《中国影像方志》项目组,2017年3月样片通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先读当地的《地方志》,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血脉”,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盛世修志是方志文化的传统,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国影像方志》项目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个重要时点上,选择全国2300多个县作为拍摄对象,就是为了全方位记录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举,通过聚焦中国各地的历史变迁和建设成就,记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地方的故事生动传奇,风土人情各具特色,《中国影像方志》将各个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县市拍摄记录下来,做成一幅拼图,拼出来的,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走进新时代、走向伟大复兴的完整的中国。

据统计,自2017年年初以来,央视科教频道和央视网组建《中国影像方志》融媒体团队,一体化策划、一体化执行、一体化传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成为现象级融媒体文化节目。从4月份开始到12月9日,《中国影像方志》共播出42集。截至12月11日10点,节目在多终端覆盖人数累计超过35亿;全网视频播放次数超过2.15亿,独立访问人数超过1.2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亿。

《中国影像方志》在央视网、央视影音、中国广电IPTV、互联网电视等央视新媒体终端,视频收视次数超过1.1亿,独立访问人数约6900万;外宣方面,海外社交平台《中国影像方志》相关帖文总浏览量超过1250万,独立浏览用户约820万人。

用历史眼光去选择

一个县,在中国的版图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于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来说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要在40分钟里讲清楚一个县的上下五千年,厘清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考验导演的并不是艺术观,而是历史观。导演们要让每一个县都有鲜明的特色,尤其是相近的邻县,要做到类型、风格不同,绝对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确保《中国影像方志》的科学性、严谨性,突显其史料价值,项目组在策划选题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创作原则,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密切合作,有非常扎实的学术支持和非常严格的史学标准,用历史的眼光去选择、判断、取舍。节目中采访的人物大多是当代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每一期节目文稿都会请地方志指导小组的专家进行审核,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是带着一份敬畏感与使命感在工作。这是一份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敬畏和使命。

“在拍摄前,通常要去各个地方踩点,我们要想明白四件事:一是,这个县的主题是什么?哪方面是独树一帜的?二是,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个独特性,究竟是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民族原因,还是文化传承?三是,这个因素还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这个县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是如何影响的?四是,这个县的当代发展,有哪些事件?要叙事,讲故事,解读事例的来源,找到其独特性。”罗安表示,《中国影像方志》的导演们弄清楚、想明白这四件事,节目的主题和架构就基本出现了。通常这个过程都需要团队集体的智慧,更需要文史专家、方志学指导的倾力相助。

《中国影像方志》始终追求的是生动的讲故事的语态。故事讲得好不好,就要看故事中的人和事件有没有曲折性、有没有细节描述。“策划选题时,我们会着重看这个故事能不能提供给电视观众新鲜的信息,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社会普遍性、群众关心度,有没有击中观众兴奋点的情节。”罗安说,《中国影像方志》现在最难的是记与记之间要有逻辑关系,每一个县要梳理出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去结构全篇,不能是一盘散沙。

导演们在创作时,需要不辞辛苦,去找、去挖、去查、去问,采用各种手段,找遍相关史料,探索相关的故事线索。材料采集回来后,还要沉下心去思考、去梳理、去结构、去设计,用生动的故事去呈现一个县最鲜明的文化特点。

把握好古今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发展文化有“三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握好“古”和“今”的关系,这成为《中国影像方志》创作的一个关键点。项目组在创作中力求在历史中寻找当代故事的文化根源,以确定“来处”,同时在当代故事中努力发现其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寻找“去处”,在“来处”和“去处”中梳理建立每一个县鲜明的文化精神坐标,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国影像方志》特别重视史料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不能出现任何疏漏、差错。对于模糊不清的内容,会反复核查。比如陕西洋县被当地百姓誉为蔡伦故里,这个说法准确吗?哪些文献证据与文物证据证明蔡伦来过洋县?《史记》中有没有过记载?在每个编导工位上,总能发现《诗经》《楚辞》《二十四史》《后汉书》《左传》等史学著作,这是编导们随时需要查阅的知识宝库。

导演们在策划选题和写稿时也常常与史学家进行沟通,确保讲述的每一个历史故事都真实可靠。项目组定期还会对一些常见错字和错音进行梳理,为了减少唱词错误率,组内人手一本《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方志姓“方”,灵魂在“志”

纪录片与影视剧不同,它不能编故事,必须是真实地、客观地记录,不能随意使用再现镜头。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遇到的困难不胜枚举,罗安介绍,在《浙江卷·嵊州篇》的拍摄过程中,编导刚到拍摄地,就赶上了当地洪涝灾害,于是摄制组决定先拍摄嵊州市区内的镜头,一方面是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等待天气的好转。6月份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摄制组只能随机应变,将原来的许多室外场景重新设计,在场景中加入“江南烟雨”这个元素,将原来束手无策的拍摄环境变成了节目中的一个新的要素。

在《山东卷·长岛篇》的拍摄过程中,全组人员多次被风浪困在海岛上无法进行转场。长时间出海拍摄,摄制组成员还得忍受晕船带来的各种问题,甚至一边吐一边工作,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拍摄完成。正是因为项目组的强劲策划和摄制组的一丝不苟,使得《中国影像方志》持续受到广泛好评,并且提供了值得总结的电视创作经验。

方志姓“方”,灵魂在“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表示,影视作品的接地气不是一般的接土气,更不是接俗气,而是连接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底气,弘扬舍我其谁的志气。《中国影像方志》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一部影视作品勾起每一位国人乡愁的时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就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精神产品人文教化的功能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了以《中国诗词大会》《绿水青山看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现象级的文化节目,在收视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渴求的,而这份自信和渴求,又恰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步伐密切呼应。《中国影像方志》的诞生,说明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运用电视这一现代手段,为我们创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审美价值的电视新篇章。

xml地图|txt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