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不在了,长孙和次子谁更重要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引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家族观念非常重。
如何能够将家族发扬光大,如何将家业传承下去是家族的头等大事。
对于继承问题,中国古代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贵胄,都对嫡长子有着很高期望。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择由嫡长子来继承,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有哪些优势?
一、手心手背都是肉
中国古代的继承主要分为财产继承与宗祧继承。
财产继承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通常采取的是诸子均分制。
家主死亡后,他的财产会平均分给所有子嗣,无论嫡庶长幼均可以分到自己的一份。
但宗祧继承的情况要严肃、复杂得多。
所谓“宗祧”,原意指家族宗庙,通俗来说就是指皇位、王位、爵位这类可以传承下去、代表家族的身份地位。
在重视身份尊卑的古代,宗祧继承比财产继承要重要得多,分到金银财宝远没有继承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收益大。
也正因此,中国古代大部分的继承制度设计都是针对宗祧继承,大多数由继承引发的变故也多是宗祧继承。
与能分割的财产不同,社会地位的继承具有唯一性,只能有一位后代继承先人的宗祧,作为家族的下一代接班人。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家族兴盛的一大指标便是人丁兴旺。
中国古代采取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因此通常会有较多的子嗣,如何从其中选出最合适的接班人是每一位家族代表人最头疼的问题。
以最高统治者的宗祧继承为例。
商代采取的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结合的制度,西周建立后创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即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
西周的统治阶级分为四级,各个等级的职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就是这个家族的大宗,其他儿子都是小宗,不能作为家族的代表。
西周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创立了许多开辟性的制度。
然而,政治上实行的分封制在后世毁誉参半,甚至导致了春秋战国近五百年的乱世;维持文化统治的礼乐制必须与儒家、法家等多种思想融合发展才能继续留存;经济上实行的井田制更是因落后早早就被废除。
然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却完整地保留下来,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时期。
那么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哪些优点,让历朝历代都选择继续沿用呢?
嫡长子中的“嫡”指的是由正妻所生,而嫡长子则是正妻所生之子中年龄最长者。在古代,家族中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均为家庭的主人,且正妻的家庭背景通常与夫家门当户对。
而妾的身份地位则非常低,与大多家中的佣人无异,仅仅是繁衍后代的“工具”,就连妾所生的庶子都需要认正妻作为嫡母。
尽管生母身份不同,但对于父亲来说嫡子和庶子的差异并不大,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一部分。
而且,很多时候家主与正妻的结合更多是出于家族利益考量,纳妾则完全是自己做主,对妾偏爱会爱屋及乌偏爱妾所生的庶子。
此外,父亲会更喜欢才能更出众的儿子,年龄大的父亲大概率会更宠溺幼子。
如此种种使得无论嫡庶,每个儿子都尽力表现自己争取得到父亲的青睐,以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
然而最终得以继承宗祧的只有一人,如果不能确定下来则很有可能导致儿子之间竞争甚至同室操戈。
而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并不容易。
如上文所说,接班人及其母亲的出身、接班人的才能、对接班人本人的偏爱都是考量因素。
当历代统治者为选择接班人绞尽脑汁的时候,他们发现,嫡长子继承制好像是个完美的答案。
二、足够高的下限:稳定是第一位
还是以最高统治者为例,他的宗祧继承最为特殊(皇位),在接班人选择上也最有代表性。
如上文所述,由于接班人的选择事关重大,如果选择不慎很有可能造成家族混乱,如果是帝王家出现这种问题则会导致国本不稳、江山倒覆。
故而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保证权力稳定交接是第一要务。
嫡长子便是最妥善的选择。
首先,嫡子由皇后所生,而皇后的家族势力一般要大于其他妃嫔,可以为新皇帝提供保障。
其次,接班人至少要能够有自己处理国家朝政的能力,因此在有多个嫡子的情况下,立年龄大者是更保险的,所谓“国赖长君”。
对于古代皇位继承来说,如果嫡长子就是所有儿子之中最贤能的,那根本不会有那么多立储时的犹豫。
大多数对立储犹豫的皇帝都是在“嫡”和所谓的“贤”中来回摇摆。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嫡”和“长”是客观事实,从降生便已注定,但“贤”并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
道德高尚是不是贤?与官僚集团关系好是不是贤?善于处理政务是不是贤?军事指挥能力突出是不是贤?
我们会发现贤能与否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而主观带来的就是不确定,君主会有自己的偏好,每个儿子也会觉得自己当得起“贤”,一旦以“贤”为选择标准,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
而嫡长子接班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兄弟争权夺位,其他儿子一开始就知道没有希望也不会去争储,国家的稳定可以得到保证,是一个下限很高的选择。
三、硬币的另一面
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稳定让其成为历代君主的首选,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本质上就是维护稳定的秩序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防止因继承不明而发生变故。
晋惠帝司马衷(剧照)
这也是为什么晋武帝司马炎明知嫡子司马衷“不学”“戆愚”也要坚持将他立为太子的原因。
不过,通过这位“何不食肉糜”的蠢愚皇帝,我们能发现所谓的好选择嫡长子继承制也有诸多不足。
首先是意外情况的发生。
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是在候选人足够的情况下优选的方法。
但事实上有可能出现如嫡子去世、储君被废、皇后甚至皇帝无子等意外情况。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使得朱元璋被迫立皇长孙为接班人。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惨剧正是因为太子胤礽两次被废黜,各皇子均嗅到了自己夺位的机会。
两宋成年的皇帝里有五位皇帝所有子嗣全部夭折,在绝嗣的情况下只得从旁支过继。
如果说以上还算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运行过程中无法预料的意外,那嫡长子继承在制度本身的缺陷就是将所谓“稳定”与真正的“贤能”对立起来。
晋惠帝司马衷(剧照)
固然,选择嫡长子可以避免兄弟相争,但对嫡长子的才能却没有要求,甚至像晋惠帝司马衷这样的蠢愚之辈也能稳坐此位。
这一制度造成的权力和能力的脱节,使得不少真正能力出众的皇子选择铤而走险。
李世民文治武功远超其兄李建成,最终却还是要靠弑兄逼父才能登上皇位,而他也开启了唐朝皇位继承的“潘多拉魔盒”,之后唐朝的每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残酷的宫廷政变。
对于嫡长子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最初皇帝的权力没有凌驾于一切,辅佐的宰相有相当大的行政权来处理政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校正嫡长子的能力缺陷。
但随着封建王朝皇权的集中,国家命运系于一人,皇帝的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国家体制的运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就逐渐明显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