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知识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论文发表,知向谁边——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CNS论文全景图

发布时间:2024-06-03 19:02   浏览次数: 次   作者:leyu体育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文丨BioArt编辑部

2022年的第一天已然来临,此刻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感受。不知不觉,BioArt伴随读者朋友们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共同见证了中国生命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蓬勃发展的岁月。

或许微信群的祝贺和朋友圈的传播似乎造成了一种假象,有人会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已经太多了,CNS好像随处可见,然而事情情况正是如此吗?高质量论文到底是变得更容易发表还是更难了?靠感觉得出的结论经常是不靠谱的,用真实客观的数据说话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过去4年,我们为了图方便只顾着统计CNS作为指针了,为表诚意,这次就增加一些干货,让读者朋友更清楚的一览中国生命科学高水平论文的呈现趋势。

还是要从CNS开始说起。2021年度,以国内科学家为主(国内学者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或第一单位是国内研究单位)在CNS上发表的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116篇(个别论文统计口径可能存在一点误差,幅度±2),其中Science发表28篇(含新冠论文1篇),Nature发表53篇(含新冠论文2篇),Cell发表35篇(含新冠论文8篇),综述论文4篇(3篇Cell和1篇Nature)。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016-2020的统计数据(见下图,数字全部重新校正,幅度±3),分别是:2016年55篇,2017年68篇,2018年100篇,2019年110篇,2020年150篇。

如果扣除2020年和2021年新冠论文的数量,那么实际上2018到2021年的4年间的CNS总数在100和110之间浮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不考虑新冠相关论文的因素,国内生命科学CNS论文发表在经历了一波快速增长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平台期。如果考虑到国内每年PI数量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高校和部分知名大医院中,生物医学相关研究院的成立,犹如雨后春笋。还要考虑国家实验室体系,地方省级实验室体系,新成立的研究型大学的生命科学相关机构,譬如西湖大学生科院,短短三四年里已经入职至少64人。刚刚放榜的HWYQ虽说不如预期的名额多,但数量也是可观的,生命科学相关的占比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仔细想想顶尖论文都是更不容易发表了。

再谈谈,结构生物学论文的占比情况。过去总有很多朋友非常关心结构生物学论文的占比情况,实际情况是近5年,结构生物学论文的占比总趋势是下降的(2016年结构论文占比38%,2020年是24.6%,2021年是25.8%),另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是,中国植物学领域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耀眼了(下图),科研实力世界第一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2021年国内古生物的表现也是非常抢眼的,那么综合计算下来,真正留给生物医学的文章数量就可想而知了。

再来说说同行公认的CNS大子刊层次的论文。CNS看上有点进入平台期,子刊看上去还是在快速增长的,从17本公认的CNS大子刊的数据来看,2017-2021的五年间,总发表数从130左右上升到270左右,基本上是翻了一番,可喜可贺。但是,像NatMed、Nat Genetics、Nat Immuno、NSMB、Cancer Cell、CSC、MolCell、Dev Cell、Neuron、Nat Neuro这些杂志基本上没什么增长,有的还在下降,例如Nat Med2017年还发了10篇,到2021年反而下降到6篇了。高速增长的是技术方法类、代谢、转化医学杂志,NBT和Nat Methods合起来2017年一共发表6篇,到2021年度增长到34篇,Cell Metab从2017年的7篇上升到2021年的36篇,Sci TransMed从2017年的8篇上升到2021年的31篇,也就是说过去5年130到270的增幅中,大量增长的论文是技术方法、代谢和转化医学,而基础生物医学研究肿瘤、免疫、神经、干细胞、分子细胞等维持在增幅不大的一个区间。很难想象,国内学者2014年在Cancer Cell就发表过14篇研究论文,2021年论文发表数反而降到8篇。

传统研究领域的论文不好发,大家从上面的数字也能感受到了。特别是,最近笔者注意到,无论是CNS还是其子刊,论文发表的临床化倾向非常显著,CNS发表纯临床论文已经比较常见了,子刊中特别是Nat Med基本上目前浏览下来就是临床杂志,几乎大部分都是很直接的临床试验数据(Ⅰ、Ⅱ、Ⅲ期临床),Cancer Cell、Cell Stem Cell、Cell Metabolism也专门有临床的版块,比重还有可能在增加,比较好玩的是看上去偏重于临床和医学的杂志反而在一直坚持主要发基础研究,比如JCI。临床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基础杂志临床化的倾向确实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我们又在制造论文发表焦虑了。其实不然,三本比较受认可的OA期刊Nature Comm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发表的国内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从2017的210余篇猛增到2021年的近800篇,这些增量未来是否转移到本土期刊上呢,毕竟一篇将近5000美金的版面费还是太贵了一些,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本土杂志逐步得到同行更多的认可(例如在人才项目和基金项目的评审中客观对待),相信以后论文发表的焦虑是可以缓解一二的。另外,大子刊以上论文不容易发和科研人员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国产期刊正迎来属于自己最好的时代(Cell Research和Protein & Cell这样的本土杂志还是太少了,尽管私底下同行还是各种诟病国产期刊),有人说国内期刊现在太多了,眼花缭乱,其实根本原因是过去太少了。广大的朝气蓬勃的中国生命科学届,有足够的空间未来能够支持更多本土高水平期刊的发展。

其实这两年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闹的恐怕不是发文章,而且遍地开花的Biotech创投,微信圈的论文分享逐渐变少,XX教授融资千万级别上亿的新闻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意识到发文章写基金不是工作的全部了,开始充分运用课题组发现的疾病诊疗新技术、新靶点投身创新创业的大军中,,即便过去坚决不开公司的PI在新形势下也已经在创投圈颇有影响力了。教授创业赶上国内的大气候,恰逢其时,值得鼓励,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充分施展了拳脚,这将有力的推动国内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生物专业研究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华山不止一条路,很多研究生或许也不像以前一心只为发表好文章,然后做博后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然后当PI了,因为博士毕业到BioTech就有不低的收入(一般30+起步),而且每年增长的幅度也是可观的,何必再去苦苦花费5+N年憋大文章,毕业顺利拿到学位想必是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的想法。以上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也来越多的导师在抱怨学生不如以前好带了。另外,资本也在内卷,“me-too”到“first-in-class”再到“best-in-class”,引领还是跟随,都是难题。每当国外投资圈放出一个新兴领域重磅融资消息后,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马上就会门庭若市(比如2021年5月,美国一家环状RNA初创公司融资1亿美金后,圈内的反应)。可能在消息出来之前,大家聊天的时候还在说这个不靠谱,不愿意投,消息一旦出来后就面临的是想投而不得。投资圈或许也要想想怎么开一代之风气。

有些话题聊着聊着就扯远了,回到当下,让我们共同沐浴在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中,满怀信心的走向中国生命科学的春天。

我知道你在看呦

xml地图|txt地图 |html地图